有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明星瓜田

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有哪些风俗?

时间:2023-03-06人气: 小编: 有常识
试婚网,试试就知道合不合适,试婚网,快速匹配试婚对象!找对象,上试婚网!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节气,标志仲春时节开始。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惊蛰.jpg

惊蛰是什么意思?

民间有谚语:“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实际上,土里的虫蚁蛇鼠并不一定能听到雷声,之所以醒来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惊蛰相关的故事

在我国的南方的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祭白虎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老虎是比较害怕和敬畏的。老虎凶残,因此当地的人们认为可以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 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坛前, 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这一天的时候,特别 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的口诀。

惊蛰的风俗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3、祭雷神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5、戴龙尾帽

在有些地方农村,惊蛰这天,用线串起彩色布条和秸秆连接成条形状,戴在小孩的帽子上,以示龙体在此祛邪避灾。

6、咒雀

在农村里惊蛰这天清晨,乡村孩子要拿上脸盆在田埂上敲打,唱咒雀词,目的是让鸟雀在庄稼成熟的季节,不要啄食谷物,表示农民爱惜谷物的表现。

关于惊蛰的诗词

1、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


2、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 韦应物《观田家》


3、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宋 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4、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元 仇远《惊蛰日雷》


4、

惊蛰先开荠菜花,一年春事渐繁奢。

相思河畔青青草,独秀溪边嫩嫩芽。

——清 奕绘 《鹧鸪天》


5、

对美景、欢情多少。

宵来惊蛰雷声报。满眼曲江花笑。

——清 · 吴绡《杏花天》


6、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宋 范成大《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7、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魏晋 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


8、

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

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唐 孟浩然《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


9、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唐 贾岛《义雀行和朱评事》


10、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唐 白居易《闻 雷》


11、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

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

——宋 陆游《市 饮》


12、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宋 陆游《春晴泛舟》


13、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宋 萧汉杰《菩萨蛮•春雨》


14、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 赵蕃《闻 蛙》


15、

半夜雷车惊蛰,初春雨脚穿江。

梅花应已满山香。急驾兰桡画桨。

——清 陆求可《西江月》


16、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 宋 舒岳祥《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17、

入春弥月雨霏微,惊蛰无雷雪又飞。

抚节不愁花蕊晚,感时惟恐麦苗稀。

——明 袁华《癸丑正月风雨中偶成》


18、

愁里光阴容易失。转眼又过惊蛰。

正微雨濛濛,倩人扶出,就沐犹无力。

——清 蔡翥《雨中花·出盆兰就雨》


19、

谁负旋乾手,当春起蛰虫。

鱼龙惊寂寞,天地喜昭融。

——明 孙承宗《幕客云日为惊蛰节

标签: